稳妥有序有效 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持续推进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4-01-04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稳定的重要一环。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近年来,我国采取多方面措施,积极稳妥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取得积极成效。《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显示,2023年二季度,高风险银行数量为337家,较2022年二季度的366家减少29家。
“金融监管部门持续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有效遏制了风险的传染与扩散,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压力有所加大的情况下,未来,分类推进中小金融机构监管、针对风险暴露的机构“定点拆弹”仍将是重点工作之一。
持续“补血” 专项债密集发行
近年来,部分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发行中小银行专项债成为多地防范化解相关风险的重要举措。
原银保监会在2023年3月表示,为促进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监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3年累计支持20个省(区)发行55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600余家中小银行资本。
2023年,中小银行专项债发行再次提速,截至12月31日,包括海南、河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山东等在内的17个地区共发行20只中小银行专项债,发行规模已超过2182亿元,远超2022年全年630亿元的发行规模。
不仅如此,多地政府部门2023年将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列入财政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中小银行专项债的使用,支持中小银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例如,辽宁省财政厅提出,积极筹措改革化险资金,用好专项债券和中央专项借款,支持推进农信机构和城商银行改革。
中小银行专项债是专项债中一个特殊的品种,主要通过将专项债资金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来化解中小银行资本金不足等问题,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能力,促进中小银行公司完善治理运作机制。截至目前,中小银行专项债额度合计下达5500亿元。
发行专项债券用于补充资本金无疑有助于中小银行“补血”。与此同时,当前中小银行改革化险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改善。随着实体经济主要行业相继迎来向上周期,部分企业经营情况出现回暖,银行“造血”能力有望随之提升。
“但资本补充只是中小银行改革化险过程中的一部分。”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资本补充是要让银行风险得以化解,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中小银行的治理架构和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才能提升其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让中小银行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啃下“硬骨头” 夯实中小银行实力
董希淼表示,虽然近年来我国高风险银行数量和占比明显下降,但剩下的基本上是“硬骨头”,后续处置化险的难度更大挑战更多。我国金融市场处于发展之中,金融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较弱,高风险银行处置化险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并积极稳妥推进高风险银行处置化险,在化险处置过程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和处置可能产生的次生风险。
下一步,如何稳步化解中小银行金融风险?近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要把握好时度效,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避免“一刀切”。
“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要加强协调,发挥合力,并做好全面细致的应急预案。”董希淼认为,这既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点工作,也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在他看来,进一步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确保改革化险工作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二是要加强政策支持,支持中小银行更好地建立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三是要按照“一省一策”要求设计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具体方案;四是要强化银行主体责任。
国家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刚认为,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包括货币政策、财税政策等。
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目的,就是要从源头上增强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业内专家看来,中小银行机构应通过持续补充资本、加强内控合规管理、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进一步提升经营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小银行一定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制定科学务实的发展战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在细分市场寻找差异化定位,进行更精准的数字化转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逐步迈上特色化和精细化发展之路。”董希淼表示。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