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大礼包”促消费暖人心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2-12-26
今年以来,总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市场主体感受最为直接的痛点和难点。在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的复杂背景下,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提振消费被视为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提出“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等措施,为恢复和扩大消费指明路径。
临近年末,市场主体正在感受到来自政策的春风和市场的暖意。12月以来,多地纷纷开启年终消费促销活动,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鼓励居民消费,发放范围涵盖零售、文旅、娱乐等多个领域。业内专家表示,年底是我国传统消费旺季,在年底这一时点发放消费券,有助于缓解收入下滑等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冲击,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多地发放消费券 促消费暖人心
餐饮券、加油券、家电券、文旅券……进入12月,全国多地启动发放消费券活动,促进消费市场回暖。从消费券使用领域来看,主要包括家电、家具、汽车等商品消费以及餐饮、娱乐、旅游等服务消费。
比如,12月8日,广州“羊城欢乐购·冬日盛惠”正式开启,消费券涵盖轻茶餐饮、超市、电商、百货、正餐住宿五大类,面值从10元至100元不等,总金额达3000万元。12月18日起至2023年春节期间,深圳市南山区将发放2亿元消费券,其中,1亿元为汽车消费券,其余金额为京东、盒马等电商消费券。
在文旅领域,成都市文广旅局联合在线旅游平台于12月12日起面向全国游客分两期发放1000万元文旅消费券,涵盖景区门票、酒店民宿、度假线路等消费品类,覆盖元旦、春节、寒假等旅游旺季。从今年12月下旬至明年2月,新疆将发放5万余张、总金额400万元的冰雪旅游消费券。
谈及消费券的积极作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相较于直接发放现金补充居民端收入的方式,满减消费券存在一定杠杆效应。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对于消费券的研究和统计,2020年3月到4月期间,全国各地消费券核销总额与发放总额之比(核销率)约为68%,而关联消费和核销金额的比值达到9以上,意味着这一阶段发行的消费券能撬动9倍本身金额的消费需求。
专家普遍认为,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设定限时消费,对于短期内提振消费市场具有重要作用。但从长期来看,扩大消费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深层次课题。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认为,当前,制约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分配差距较大,需要大力提升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中低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短期内为缓解疫情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可在税费减免、促进就业以及发放消费券和消费补贴方面重点发力;后续将主要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步伐等方式挖掘消费潜力。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疫情冲击下,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居民端收入受到冲击,预防性储蓄上升,消费意愿降低,同时,消费场景受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需求回暖。
针对制约我国消费的问题,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严峻,居民预期转差,消费能力和边际消费倾向双降。另外,居民杠杆率上升,房贷还本付息压力大,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也抑制了居民消费。
“针对这几年受疫情影响,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存在不敢消费、不便消费,存钱避险倾向上升的情况,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
为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多项举措,要求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对此,王青认为,这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消费对2023年经济拉动力,提振市场对经济恢复的信心。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受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修复较快推动,外需在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2023年外需放缓势头将延续。由此,引导居民消费较大幅反弹对于推动明年经济向好至关重要。
明明表示,当前制约国内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居民收入增速下滑和信心不足,二是疫情扰动对消费场景的约束。本轮居民收入的恢复势头已现,配合今年已经出台的稳地产措施和预计即将出台的消费刺激举措,居民消费信心将得到修复。
此外,针对下一阶段如何提振消费,前述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适当增加消费信贷。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针对住房、汽车、服务性消费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完善消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抓好农村新冠疫情防控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