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法院公开开庭审理“1号案”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1-05-27
5月25日,北京金融法院组成了由3名法官、4名人民陪审员参加的7人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债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成立当天即立案受理了该案,即“1号案件”。
《金融时报》记者现场旁听了此次庭审。记者了解到,本案中,因债券发行涉嫌虚假陈述,蓝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将发行该债券的主承销商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大连分所、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知本律师事务所等诉至该院,请求各被告对原告的投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法院依法追加债券发行人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据悉,该案系银行间债券市场首例虚假陈述责任纠纷。
在此次正式开庭之前,合议庭就该案多次组织召开庭前会议,进行证据交换。双方共提交了166份证据,并针对各自的主张进行了充分的举证、质证。
本次庭审对开庭前的证据交换进行了总结概括,原告提举的证据及对被告证据的质证意见主要指向涉案债券发行信息披露存在虚假陈述。
原告认为,作为债券服务中介的各被告未尽勤勉尽责义务,应就其投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各被告提举的证据及对其他各方证据的质证意见,则主要指向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涉案债券发行中各中介服务机构存在虚假陈述。各中介服务机构认为已尽到了勤勉尽责义务,对信息披露不存在过错。同时,各被告均主张原告诉请金额与其实际资金投入不符,认为原告购买“垃圾债”牟利导致资金不能回收属于投资风险,应当责任自负。
结合各方主要举证质证意见,北京金融法院在庭审中将本案主要争议焦点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涉案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级公司是否是涉案债券发行的中介服务机构;二是涉案债券发行中,各被告是否存在虚假陈述行为;三是涉案债券中介服务机构是否尽到了勤勉尽责义务,对债券虚假陈述是否存在过错及应当承担何种责任;四是原告购入涉案债券导致损失数额及该损失与债券虚假陈述行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五是原告主体是否适格的问题。
围绕上述争议焦点,案件各方当事人进行了充分的意见表达。
据了解,因案件立案受理并未以对债券服务中介机构的行政处罚或刑事判决作为前置,故本案的审理重点将围绕涉案债券发行是否存在虚假陈述、各债券服务机构是否尽责及应当承担何种责任展开。
“该案的审理结果将会明确债券服务机构勤勉尽责义务的边界,在业内形成示范作用,有助于规范债券中介机构的服务活动。”北京金融法院表示。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