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贸易争端让两国经济雪上加霜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9-12-04
今年以来,日本与韩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令两国之间的贸易受挫。在全球经济普遍放缓的背景下,贸易的下滑进一步拖累了日韩两国的经济表现。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风险,韩国央行在年内已经实施两次降息。相比之下,处于负利率状态的日本央行则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并未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依靠本国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外,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或将成为提振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
今年贸易保护主义引发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外部贸易环境的急转直下令同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日本和韩国承受了显著的下行压力。与此同时,日本与韩国之间的贸易争端进一步令两国之间的贸易受挫。在全球经济普遍放缓的背景下,贸易的下滑进一步拖累了日韩两国的经济表现。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风险,韩国央行在年内已经实施两次降息。相比之下,处于负利率状态的日本央行则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并未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利率水平总体处于低位、货币政策空间收窄的情况下,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打击的日韩贸易与经济,仅依靠央行的货币政策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提振。除可以考虑财政刺激外,改善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大环境或能从根本上应对贸易挑战。
从日本方面看,全球经济放缓导致的需求下降以及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显著冲击了日本的对外贸易,并且进一步损害了日本的制造业以及企业盈利。日本财务省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财年(4月至9月),日本出口同比下降6.1%至37.5796万亿日元,货物贸易逆差约为241亿日元。
在制造业方面,今年7月至10月,日本Markit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持续位于50荣枯线下方,并且接连下挫,从7月的49.4下跌至10月的48.4,下跌幅度明显。尽管最新的数据显示,日本11月Markit制造业PMI较10月出现小幅回升,但依然位于50荣枯线之下,可见日本制造业仍处于低迷疲弱的状态。并且截至11月1日,在171家调整2019财年业绩预期的日本制造业企业中,下调业绩预期的企业占到七成,创下7年来最高水平。
为应对经济疲软,日本政府在考虑制定一项规模超过10万亿日元的财政支出计划,以提振经济。并且日本安倍晋三政府表示,将在与执政党进行提案的讨论后,敲定经济刺激计划。另外,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将发行更多债券,为近4万亿日元的公共工程支出提供资金,并且在企业因贸易紧张局势而承压的情况下,弥补税收不足。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示,日本经济处在温和复苏趋势中,必须留意外部风险,并且将继续监控消费税提高带来的影响。
从日本央行的角度看,在10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日本央行维持基准利率在负0.1%不变,并未选择进一步降息。不过,日本央行在前瞻指引中删除了此前设定的利率时间框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日本央行未来将采取更加宽松政策的可能性。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将维持实施宽松政策,并且宽松政策工具将不仅局限于降息。同时他也强调,虽然有进一步降息的空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降息。
从韩国方面看,韩国与日本面临着相似的困境。韩国11月的出口额同比下降14.3%,为连续第12个月同比下滑。当月进口额同比下降13%,为连续第7个月同比下滑。尽管韩国在11月仍实现了33.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但顺差额却同比大幅下降约28%。此外,此前爆发的日韩之间的贸易冲突暂时未能得到解决,这也将成为持续影响韩国贸易的重要不确定性因素。
贸易的下滑拖累了韩国经济的表现,而经济增长的乏力也促使韩国央行分别在今年7月和10月降息,降息幅度累计已达到0.5个百分点。但韩国央行似乎并未急于再度降息。在11月29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韩国央行选择维持基准利率在1.25%不变。尽管未实施降息,但韩国央行行长李柱烈表示,预计韩国2019年的经济增速为2%,低于此前2.2%的预期水平,而2%也将成为韩国近十年来最低的经济增速。
由此可见,对于高度依赖贸易的日本和韩国而言,全球贸易冲突与紧张局势已经对其贸易以及经济表现产生了负面影响。日本与韩国之间设立起的贸易壁垒,或将令双方两败俱伤。而在贸易保护主义之风没有得到有效抑制之前,贸易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始终成为阻碍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发展的障碍。
面对这一挑战,单独依靠国内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或是“治标不治本”。与此同时,在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机制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区域合作成为了新趋势,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或将成为提振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日本和韩国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宣布15个成员国结束全部文本谈判和实质上所有市场准入谈判。由于RCEP国家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份额较大,区域集团化的进一步加强有助于带动区域贸易,助力全球经济复苏。而全球经济的复苏与自由贸易的发展,才可能成为日本和韩国等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体贸易回暖、提振经济的根本之道。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万亿元专项债提前下达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