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基金 > 评论

“私转公”基金首批产品业绩欠佳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7-11-28

摘要:  随着今年以来权益市场转暖,近3个月来证券类私募机构的备案热情较高,备案产品数量呈现增加态势,公募基金转型为私募基金的人才队伍也随之壮大。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和10月份新增备案证券类私募...

  随着今年以来权益市场转暖,近3个月来证券类私募机构的备案热情较高,备案产品数量呈现增加态势,公募基金转型为私募基金的人才队伍也随之壮大。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和10月份新增备案证券类私募机构共339家,其中16家法人代表有公募基金从业背景。

  从1998年我国首只公募基金产品成立算起,公募基金行业已走过19年发展历程。相比较来说,自2004年赵丹阳与深国投合作成立我国首只阳光私募基金至今,我国私募基金行业仅有13年历史。在近10年内,公募基金管理人和私募基金管理人角色的互相转换,一直是行业内热议的话题。

  金斧子投研风控中心研究总监梁锐汉认为,“公转私”的历史由来已久,原因有行业内外两方面因素。从行业内部看,相对于公募基金来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激励手段更多,产品策略操作灵活。例如,公募基金的收入结构一般是普通薪酬加年底奖金,收入有“天花板”,即便业绩做得再好,也不可能突破上限。但私募基金不同。私募的收入结构一般包括管理费和业绩提成两部分。一只30亿元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按照1%的管理费计算,年管理费收入达3000万元。假设这只基金今年的业绩是30%,按照后端业绩提成20%的比例计算,提成就是1.8亿元。

  从行业外部看,这种“公转私”的数量与市场有很强的相关性。今年的市场行情相对转暖,因此“公转私”的人数有所回升。格上理财研究员雷蕾补充说,“从近2个月新成立的公募派私募机构法人代表的背景看,部分法人代表在成立新私募前就已经具备了私募从业背景。从这个角度看,随着私募行业的逐步发展,部分行业内部的优秀人才也开始走出原有平台、自立门户,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格上理财研究员杨晓晴介绍,从投资风格看,目前已获批的3家“私转公”基金公司中,只有鹏扬基金发行了4只产品,凯石和博道尚未发行。鹏扬的4只产品以债券投资为主,受益于鹏扬的商誉和市场影响力,在债市走弱的环境下,投资者依旧对其信赖有加,基金首募规模还算理想。但在业绩方面,首批“私转公”产品整体表现不理想,可能因为产品成立时间较短,又恰逢债市调整,公司实力尚未显现。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年报业绩预喜多 钢铁重拾上行通道

下一篇:私募大佬裘国根的投资秘笈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