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时讯 > 文化

用设计改变生活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安仁  发布时间:2017-11-06

摘要:  策划人语:设计之于生活,好比名厨之于果蔬,画家之于笔墨,令原本毫无美感的事物,顿时生发出活力,令原本自然生长的世界,变得秩序井然而不失韵律。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

  策划人语:设计之于生活,好比名厨之于果蔬,画家之于笔墨,令原本毫无美感的事物,顿时生发出活力,令原本自然生长的世界,变得秩序井然而不失韵律。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其中,就少不了设计师的辛劳。在经济全球化与消费升级背景下,中国设计师面临着世界设计师的挑战,也面临着国民审美取向变迁,需求差异化、多样化的考验。如何以精湛设计服务国人生活,引领审美潮流,影响未来趋势,中国设计师在努力探索。我们观察并记录下这些探索,供读者甄别、思考。

  在中国智慧启迪下,北欧设计师瓦格纳设计创造了“瓦格纳椅”、“圈椅”、”牛头椅“等经典家具作品,成为家具设计史的里程碑;日本无印良品组织设计师,对生活发起了新的设计革命,不断引领着生活领域新的审美取向。

  日前,由创想公益基金会主办的2017中国设计创想论坛在北京举行。围绕“设计·生活”主题,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设计师和策展人带来一场对生活、设计富有启发意义的思想交流。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艺术评论家朱青生总结说:设计本就为生活质量的提升而存在,不仅关注生活的内涵,更创造生活的形态,让美发生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之于生活,之于社会,之于时代,设计是一种能够改变人类历史和发展的发明。

  设计不会被科技颠覆

  在新科技成果雨后春笋般爆发的时代,诸多传统行业面临人力的退出与机器的涉足。一度有评论指出,设计师在智能时代将不复存在。有关设计师与人工智能的话题,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一位曾供职谷歌公司的视觉设计师,辞职后任推特创意总监,他强烈批判完全以数据为主的行为。在设计师群体看来,如果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数据化,人生不仅失去美感,也会丧失意义。试想,如果过度依赖大数据,那么一个人出生后,根据住址、生活环境、父母、前三代关系,可以计算出以后应从事什么事业,做哪一项工作成功率最高,人生将变得乏味无趣。生活中的感性与灵感,不可以用数据与逻辑完全说清楚。

  设计师范凌,同样反驳了科技取代设计师的论调,他说,人工智能重新让我们思考人类的价值,我们希望人和技术共融。

  有很多从科技角度出发的人工智能研究,都在研究技术怎样取代人,怎么取代人的劳动力。对设计师来说,他们不会坐等被机器取代。当机器愈发智慧,人工智能愈加发达的时候,他们更乐于启发人们突破并释放自己的创造力。

  在设计师看来,握紧手中的画笔,就是拥抱不确定性,“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得到意外,得到惊喜”。 范凌说,需要突破我们的经验、常规,启发我们做更多创造。总有一天,机器能做所有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人的价值就是创造。那个时候,设计师的价值绝不仅是做一个方案,而是把价值观带到社会上来。

  消费升级为设计行业开辟新思路

  在当下中国,设计师群体非但没有被机器取代,相反,广义设计师群体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张。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已经从“能用”、“够用”转变为“好用”、“好看”、“有档次”。

  2016年,美国硅谷发出一份《技术中的设计趋势报告》,将“设计”重新定义为三种类型:其一是经典设计或传统设计,核心是以物体为核心的设计方式,如家具、服装、首饰;其二为设计思维,其核心是创造思维的设计方法,在艺术院校与商业学院,设计思维已成为重要课程;其三为计算设计,其核心是以数据为核心,以数以亿计的用户为核心,以系统化设计作为方法和路径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

  设计师费俊认为,设计与科技,是最重要的两个创新驱动力。“今天我们谈设计,不得不重新拓展设计本身的定义,从以美学为基础,以改善外观,改善视觉为核心的工作,拓展为以解决方法为核心,无论是思维方法还是创新方法。”

  不断扩展的群体总数,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带来了设计界的新趋势,在设计师们看来,从前对于经典设计的评论局限在很小范围内,如今,通过互联网渠道,所有用户体验的设计,都可以飞速地被亿万用户群体立刻反馈。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和受众之间的教育是相互的。每一次改版,每一个新的设计,都会在很短时间内收到用户直接反馈,设计师的成长同时也是设计受众的成长。

  在这一背景下,独立策展人唐克扬指出未来发展之道:在中国设计应该有一个统一标准,如何在有限条件下,提供一种愉悦的生活,解决一些迫切的社会问题。设计需要思想,创新意味着思想的创新,它不仅改变设计技术,而且改变设计前景。

  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艺术评论家朱青生更注重设计教育的价值,他提出了三条对策:其一,应加强素质教育,今天我们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怎么做设计,而是在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时代,如何做一个新人的问题;其二,设计师要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打通,把自然和艺术融为一体;其三,要关心没有机会进入精英学校,没有机会进入校园图书馆的人。人们有平等接受设计教育的机会,也有平等接受设计服务的机会。

  设计师在设计未来

  在设计教育道路上,一些有识之士已实践多年,用设计眼光、艺术灵感,点亮未来的希望。

  设计师罗敏从事的项目称为星辰计划。在四川雅安地震灾区,他们通过调研发现,雅安所有农村的学校都没有专门的美育课,灾后重建后,学校重建起来了,有教室,但是没有老师,甚至有的教室里没有一点点水彩笔和纸张。于是,他们前往四川农业大学,整合艺术专业老师和同学的资源,为灾区留守儿童进行服务和陪伴。他们设定了四个课程目标:画一幅画,做一个手工,唱一首歌,演一台舞台剧,他们希望孩子可以不改天性,在自然中学习,去认识美,创造美和保护美。

  中国现在有6100万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只能围绕学校的既定课程设置展开,很难在课外拥有放眼看世界的机会,更难以接受到美术、艺术教育。设计师群体组成的公益组织,正在用专长,打开孩子们心灵之窗。

  殷艳明正在从事的项目叫做第三空间。他发现,一些大山里的孩子,他们并不缺乏基础教育设施,但是,放学以后怎么办呢?要么在操场上野跑,要么回家务农。他在思考,能不能创造一些空间,让孩子放飞心灵,对未来、对世界进行探索。于是,历时500天,第三空间完工。在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空间内,有孩子的阅读区、涂鸦玩耍区、上网区,还有舞台表演区。

  这些设计师所从事的项目,其意义是要把未来带给孩子,让美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慢慢滋长。中国设计师在做的这些努力,不仅是在培养未来的受众群体,也是在发现未来的设计师,在飞速变迁的社会中,帮助国人拥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背着大葱”背后的汉字机趣

下一篇:清正廉洁就是幸福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