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朔:心斋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司马朔 发布时间:2017-06-02
庄子不仅从哲学层面启示我们,还从心理学层面为我们发蒙,让我们超越日常生活经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心理自觉。这里介绍庄子的一个很精彩的概念——“心斋”。
颜回说:“我无法再进步了,请告诉我该怎么办?”孔子说:“你先斋戒,我会告诉你。你成心去做一件事,会容易吗?你若以为容易,老天却不这么看。”颜回说:“我家里穷,已好几个月不喝酒、吃肉了,这算是斋戒了吗?”孔子说:“你说的是祭祀时的斋戒,不是心斋。”颜回问:“那什么是心斋呢?”孔子说:“你心志专一,不要用耳听,要用心听;不要用心听,要用气听。耳只能听到外物,心只能感知外物。气则自虚而可待它物。惟道自空。这种自我空明的心境,便是心斋。”(《人间世》)
这是一段孔门师徒对话。庄子不是属于道家吗?怎么会讲孔门故事,为儒家张本?这是因为庄子的叙事策略。《庄子》六万余言,多属“寓言”。寓言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者也。《庄子》众多寓言中,“孔门故事”乃一大类。在此类寓言中,庄子大多采取了“庄化仲尼”的方法,即故意借孔子师徒的嘴巴讲老、庄的道理,是在成心曲解儒家圣人、成心当歪嘴和尚。这说明:一方面,庄子并未将儒家思想当回事,只是把孔子师徒当作可利用的便当工具,逼他们为自己服务;另一方面,至少在战国时代,孔子师徒已然声名显赫,不可视之为无物。庄子即便想另起炉灶,仍不得不利用儒家之既有声望。千万不要以为当歪嘴和尚乃庄子的发明,此等智慧在当时即可谓古已有之。至少,春秋时“行人之官”,即外交官员,在国际交流场合上一般并不直接、明确地宣示本国立场,而习惯于在宴席上吟诵数句《诗经》让在场同仁们猜谜。孔子师徒于此套路可谓了然于心。比如以下案例:
子夏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绘画中先有素粉底子,然后方施众彩。”子夏又问:“礼也当后于仁吗?”孔子回答:“商启发了我。如此方可与之谈论《诗经》。”(《论语 八佾》)
这几句出自《诗经》之《卫风 硕人》。它们本来是描写天生丽质美人的,孔子师徒却借以讨论仁与礼的关系,强调仁乃礼之本,礼当后于仁。在此意义上,我们便可将庄子的“庄化仲尼”行为理解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孔子师徒在《庄子》中遭受如此礼遇也就不便叫屈了。
“斋戒”之俗起于宗教祭祀。主祭者,诸如国王、大祭司、太子之类为表达对神或祖先灵魂的敬意,一般在祭祀前会有一些特别的功课,比方净身、暂离酒色等,此之谓“斋戒”。庄子在此提出:这只是“斋戒”,而非“心斋”。“斋戒”者,戒身也;“心斋”者,戒心也。前者是外在的身体操作,后者乃内在的心理追求,当更难,因而更可贵。如何进行“心斋”呢?庄子提出两个步骤。其一,“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即主动地关闭你的听觉,拒绝由耳朵所传导的外界信息,亦即主动地拒绝外物之骚扰。其二,“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心者,自觉意识、意念也。又需主动地放弃自觉的理性意识,比如“我什么也不听,什么也没听见,我要收心”等等,进入到一种以“气”调节自我心理之状态。“气”是个复杂概念,其原始义当指外界的自然之气,如风、雨与人的自然之气,如气息,后引申为人的精神状态,如气质。庄子此处对“气”则有特殊的理解——无意识,类于气息之气。“听之以气”即是不要有意识地与外界隔绝,而是让自己回到纯粹自我的状态,就像一个刚诞生的婴儿,只有呼吸,只是在呼吸,内心一片纯净。这是一种持续地做减法的行为:放弃生理听觉;放弃自觉意念,回到最初的无意识状态。依庄子,所谓“心斋”,就是这种先自觉地放逐外物、放逐意念,最终达到一种不期然而然,内心一片空明澄净的状态。由于“道”乃万物之本,道生万物、道能容万物。所以,“心斋”之虚静空明状态也就与道为一了。
日常生活状态就是每天一睁眼就与整个世界的各色人等、对象打交道,就是在自我欲望的推动下不断地追求各色外在目标——财富、权利、美色、名望等等。庄子提醒我们:整天追逐外物,表面上是我追求、我要得到;实际上又可理解为完全失去自我,为物所戏,终身无所安,岂不悲哉?因此,还有另一种活法,至少是另一种体验,那就是自觉地放逐世界,回归自我。这一过程一开始当然是自觉的:我不听、我不理;最后却是无意识的:我要不了整个世界,只有自我就挺好。庄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自觉地重新回到纯粹自我的状态,便是一种高级的人生体验。
庄子这里所说的“心斋”,极类于佛家智慧。佛家有戒、定、慧“三学”之说。“智”或觉悟乃佛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要想得智,先须做好前两种功课。其一是“戒”,即主动地戒除或放弃日常生活中所乐于追求,然佛家却以为不妥的东西,如酒色之乐,此正所有斋戒所必需者。其次则是“定”或“禅定”,即是收心,即是自觉地凝聚意识、意念于某一点,坚守勿失。若做不到这两项,“智”或“觉悟”也就别提了。
为什么要讲究“心斋”,我们用“心斋”做什么?显然,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目标——生存与享受都与此无关,这是一种超越了日常生活目标,更高层次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要言之,“心斋”所追求的放逐外物,内心虚静的心理状态,当是人类精神生活各领域,无论宗教、哲学、科学与艺术获得高端精致成果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前提。它告诉我们一个基本道理:人是一种能力、能量极有限的生物,要想在某一方面取得不俗业绩当首先做两方面的功课:一是主动放弃其它目标,懂得割舍,因为你精力有限;二是将所有精力、意志均聚会于自己所确定的最重要目标。最后,将自己所追求的事化为一种本能,好像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只有这一件事,此外无物。总之,惟纯粹方可专注,惟专注方可成功。我们总是崇拜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大家,总是激赏人类精神世界各方面的佳作、经典。可是,这些人物与杰作到底如何造就?庄子告诉我们:首先要做“心斋”的功课,唯有先在自我心理调节上实现高度自觉,能够放逐世界、回归自我,进入到一种纯粹、虚静、空明的状态,创造才有可能,精彩才有可能,奇迹才有可能。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中的风险分析
下一篇:春来野菜香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